对于民勤来说,大自然这个词的意义几乎就等同于惩罚。 一直以来,甘肃民勤都被冠以沙尘暴策源地的名头。
对于民勤来说,大自然这个词的意义几乎就等同于惩罚。
一直以来,甘肃民勤都被冠以沙尘暴策源地的名头。作为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界处唯一的一抹绿色,它得到的赞扬不多,却常被这样的质疑和责问声淹没。民勤的处境可以套用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的民勤一直在经历人口流失。极度不宜居的环境催促着年轻人外出打拼的脚步,孩子们也把考出去视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用当地老人的话说,谁要是出去了还回来,谁就是“二杆子”(当地方言,意为傻瓜)。
土生土长的民勤人马俊河曾经也是在外打拼的一份子,他发过广告,做过促销员,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从业务员做到经理,最后在昆明做起了医药生意。
如果没有看到那则报道,如今他可能还是乡亲们眼里“混得好”的人,同样,如果没有看到那则报道,如今他的家乡也许已经不复存在。
2004年,一则“17年后民勤就会消失”的报道刺痛了马俊河的神经,纵使当时的他收入不错,生活步入正轨,但一想到自己的故乡即将被黄沙吞没,他的内心就满不是滋味。
最终,他毅然“裸辞”回到民勤,面朝着漫天黄沙开启了自己的拯救故乡行动。
彼时的民勤荒漠化面积高达95%以上,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太过渺茫。直到2006年,马俊河与另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立了民勤第一个环保志愿者组织——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才逐渐了解到民勤的现状,治沙开始从一两个人的执念变成了一场社会化的行动。
治沙不是纸上谈兵,马俊河看准的是民勤当地土生土长的梭梭树。梭梭树的种子寿命很短,但只要得到少量的水,它便可以在一小时内生根发芽。10块钱一颗的树苗就能固定住10平方的沙,高性价比的梭梭树成为了守护民勤绿洲最后的卫士。
然而荒漠无际,治沙的投入也愈发巨大。马俊河意识到这种输血式的治沙并非长久之计,如何造血才是根本所在,于是他决定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支撑治沙。
但在民勤,水太珍贵了。生活用水尚且不能满足,又何来更多的水浇灌田地?用马俊河的话来说,与大城市里的股票交易中心、贵金属交易中心不同的是,民勤有的只是水资源交易中心。“每户都有一张存入定量水的IC卡,谁要是出去打工的话就会拍卖IC卡,价高者得。”马俊河说。
匮乏的水资源使得他只能把目光瞄向节水型经济作物,如蜜瓜、枸杞等。为此,他磨破了嘴皮子才与当地几户农户签订协议,他提出标准,农户负责种植,此外他还要承担品牌和销售的工作。随着效果不断显现,越来越多当初不理解不支持他的农户开始加入他的种植大军,大漠上的产业治沙模式初现原型。
外圈种上梭梭树,内圈种上经济作物,马俊河不断在这片西北大漠上规划着构想中的方方框框。如今,民勤的梭梭树面积已达2万多亩,耕地面积也扩大到60万亩,通过产业治沙的方式,当地人既不用外出闯荡,又可以获得相对可观的收入。
这2万亩梭梭树以及60万亩耕地看似为民勤带来了不小的变化,但也仅仅使得当地的荒漠化面积由多年前的95%下降到了%而已。
更让马俊河头疼的是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原有的微商、微博等销售渠道已经很难继续承载,他急需打通更多渠道来销售当地的蜜瓜、枸杞等产品,从而完成产业—治沙—产业的闭环。
马俊河想到了京东,而在电商精准扶贫方面动作频频的京东也在此时找上了马俊河。经过前期沟通和当面对话,双方就民勤蜜瓜项目达成合作,名为沙瓜先生的众筹项目日前正式登录京东众筹平台。
马俊河希望通过京东的销售模式和影响力为400吨的民勤蜜瓜找到归宿,京东也希望通过自身国内最大自营电商企业的身份,为更多的马俊河们开辟一条快速通道。
此前,京东已经在民勤设立了京东帮服务店,如今,京东与民勤因为一颗蜜瓜走到了一起,未来,人们也许还能在京东商城里看到一家标签为民勤的电商店铺。
马俊河正如他的微信名“苏武新牧”一样,虽身处荒原大漠,心里却仍饱含着期盼和执着。他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天涯的尽头不只有风沙,那里还有梦想,还有“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