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知道版署吴尚之:传统出版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页 » 资讯 » 编程开发 » MYSQL > 总算知道版署吴尚之:传统出版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算知道版署吴尚之:传统出版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 : 2022-04-07 02:37:50 17
内容提要
网易科技讯 1月9日消息,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峰会今日在北京举行,网易科技作为战略合作门户网站在现场进行图文报道,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出席了本次峰会,吴尚之认为,传统出版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为中国

网易科技讯 1月9日消息,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峰会今日在北京举行,网易科技作为战略合作门户网站在现场进行图文报道,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出席了本次峰会,吴尚之认为,传统出版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为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各位同行交流我们数字出版,特别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出版业已经进入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并存的时 代。数字出版在中国大陆确实发展比较快,现在与传统出版相比,有后来居上的局势。我们业界也都很关注如何抓住这个出版转型的机会,推进数字出版的转型,确 实已经成为我们所有出版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下午我想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讲讲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因为在座很多在数字出版方面的研究,而且有实际成 效。

第一如何看待传统出版的地位和前景。

大家这些年来对于传统出版议论比较多,我认为对于传统出版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就是传统出版快消亡了,其实这个观点在上世纪90年代网络在中国逐 步兴起的时候,就有人说传统出版即将消亡,因为所有的传统媒体都会被网络所取代,这是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成不成立?我觉得今天可以来探讨。前天听到一位权 威人士讲,在美国现在读书人又回到了纸介的时代,上网看新闻是一个方面,这种回归的现象还确实有。第二种就是说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并行不悖,传统出版历史 悠久、形式独特、读者稳定、影响和冲击不大。所以我们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和出版人士不是太着急,这就是我们传统出版目前在整个数字出版领域比较滞后的重要原 因之一。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确实都不符合实际。对于传统出版来说,我认为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这么讲?现在传统出版从09年的出 版情况来看,在中国09年一共出版图书30万2千种,新书16万8千种,重版书13万2千多种。去年跟今年近3年的情况来看,图书出版整体上是增长的,这 里有个数字,去年图书的品种增长了10%,图书的定价总金额增长了%,印张书也增长了%,也就是说这三个数是上涨的,只有我们的总印数略 微下降了%。图书是这样,期刊、报纸更是这样,我们的期刊四个指标都是上涨的,包括整数、印数、印张数和定价总金额。我们的报纸去年印张数定价总 金额都是上涨的,据说刚刚过去的一年2010年,报纸印刷的份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在全球是罕见的。所以说传统出版会消亡,实际上我做出版工作快30年 了,尤其是90年代讨论网络的时候我也很着急,因为我担心我个人无所谓,主要出版社十几万人会失业,好像十年来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所以传统出版我认为不 但不会消亡,还有增长的空间。

为什么这么讲?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和阅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就像我们的饮食结构一样,小孩喜欢吃汉堡包,但是也并不排斥吃中国的饺子,人们对于阅 读的选择在欧盟和一些新兴国家来看,传统出版要消亡确实是不可能的。在一定的地区可能会萎缩,在中国大陆为什么还有较大的空间?因为我们现在的图书主要在 地市以上的城市销售是主体。我们县和县以下的农村市场这个空间基本上图书占的分量是很小的,除了我们教科书。另外从人均消费图书来看,我们现在一年消费的 图书在册,期刊才册,报纸每千人每天才90份。以图书为例,其实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有人告诉我,以色列人均消费60册、俄罗斯 20册,我们国家才5册多一点。对于传统出版确实还要实事求是来看。

第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紧迫性。

如何实事求是的看待我们的传统出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传统出版应该理直气壮地把我们的传统出版领域做得更大,做得更强。下面的问题就是我们从 另一个坐标来看,就是传统出版确实需要向数字出版加快转型。对于加快转型,我认为有三点理由值得我们思考。传统出版确实面临着数字出版的影响,不存在超稳 定的问题,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课题:

一是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性。

这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十二五”规划,我觉得有几句话值得我们出版界深入思考,这次会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领 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就是我们未来的5年和10年,一场深刻的变革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间对我们出版业有两 点需要思考:

1、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应该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应该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觉得在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要求来看, 对我们出版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看下面这个简单的表,近两年确实我们的传统出版物从图书到期刊再到报纸,每年都是增长的,图书增长 %,这是总定价,期刊我们的定价增长8%,报纸增长%。因为数字出版原来没有中国这方面的比较,所以性质还略有区别,这是讲的总产出。

2、数字出版08年530亿,09年799亿,它的增长幅度已经达到了%。大家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增长是有空间,不会说消亡的,它没有 消亡,还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有限,新兴媒体确实增长比较快。所以从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来讲,我们整个出版界,尤其是传统出版界要重视转型的问题。

二是阅读需求的紧迫性。

我们这几年,从2006年起,从国家层面来讲,对国民阅读每年都有跟踪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也说明我们的业界为什么要关注数字出版的问题,从 09年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国18岁到70岁国民当中,接触过数字阅读方式的占%,比08年增长了个百分点,有%的国民通过网络 在线阅读,比08年增长了一个百分点。%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比08年增加了%,也就是说手机阅读增长的幅度更快。%的国民是以 MP4或者电子辞典进行数字化阅读,与08年持平。%的国民是用光盘阅读,在阅读方式中间,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两大主要阅读方式。

事实上,09年数字出版的过程也证实了这个变化的趋势。网络游戏的产出去年是256亿,现在网络游戏也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产业,网络游戏的数量 占到了1/3。中国的网民的数字不断的升高,网民在增加的同时,手机阅读的人群也在增加,上半年我们的手机用户是8亿,按1/10计算,至少有8千万人阅 读。其实我这个数字是非常保守的,许多专家告诉我,现在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朋友,特别是年轻的在外打工的这些年轻人,基本的阅读方式是手机阅读,远远不止8 千万手机阅读的读者。我们看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已经入库了6万册图书。从电子阅读器来看,电子书09年全国销售了约50万台,电子书的产出已经达到了 14亿。这里有一组数据,但是好像有点低了,《参考消息》报道称,预计2010年电子阅读器销售量是105万台,上星期有权威人士告诉我说可能是186万 台,我先相信这个105万台,因为它的增幅已经是168%了。2011年有可能达到145万台,增长%,2013年中国大陆的电子阅读器估计是 360万台,年增长%。所以电子阅读器发展的势头确实非常快,尤其是iPad出来以后,我估计电子阅读器的销售量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另外数字 期刊、数字报刊也成为人们阅读的方式,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去过国家图书馆,其实别的地方都有,到国家图书馆每天上午只要一开门,那里有很多屏幕,可 以在屏幕上看到当天全国主要的一些报纸,我们每天还在等报纸的时候,数字版的报纸已经在电脑里面出现了。刚才城邦的老总带来一款电子阅读器,当然他的机器 是iPad,但是他利用这个把很多的杂志已经上到这个阅读器了,因为这个上网是同步的。我说价钱怎么样?有没有吸引力?他说1/3的和50%的都有。就是 说你看到的是同样的内容,而且清晰度一样,价钱如果只有1/3,很显然这个对于读者的引导会很大。

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提供了多样性。除了阅读媒体的多样性以外,我在97年到日本去的时 候,那时候很早,我们跟日本同行讨论,因为日本这个传统媒体,尤其是图书逐年下降,他们感觉到了危机。当初在10多年前就探讨数字出版的问题,那个时候没 有这么先进,当时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探讨按需出版,按需出版好像在中国发展比较快,但是没有形成那么大的产业。二是探讨手机出台以后,对于年轻人购书带来 了强大的冲击。他跟我们讲他的钱有限,他要花很多钱去买手机,付手机费,他的总支出里面就有一部分受到影响,不可能买那么多书。另外还有一个时间,他说今 年上班以后很忙,下班的时间有限,有了这个时间的挤压,看书的时间就少了,在我们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的问题,同样的内容如果 说买纸介纸和买电子产品以及在网上付款阅读,这个价格确实数字出版的价格要便宜得多,所以也是人们选择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三是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为什么要加快我们出版产业的转型?还有一方面就是环境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09年我查了一个数字,我们传统图书、期刊、报纸一年要印 万吨的纸,大家知道,一本稍微厚一点的书就是要好几棵树,624万吨纸在这里面每年都是增长的,09年比08年增长%,08年比07 年增长%多,在整个印纸量中间,报纸印纸量占%,现在报纸我都捧不起来了,原来以为看书厚了费劲,现在看报纸比书还厚。这个占到我们整个 印纸量的%,图书占%。显然我们在生态和环保方面,现在传统出版也会遇到压力。大量的造纸环境油污染,木材的大量消费不利于生态环 保。所以我们这几年在印刷业界,在这里提倡绿色印刷,当然主要是从环保方面讲进一步环保或者减少纸张的使用。这两点不仅是读者、社会,甚至历次全国人大会 议的时候人大常委们提出的问题,当然是希望我们多出精品。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审视出版的历史,把握出版的本质。

为什么讲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业界最关心的。如何转型?为什么要转型?我想大家都了解的很清楚。但是转型是转什么?出版的本质是什么?转型的实 质在哪里?我想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其实在出版转型来讲,我是把出版的转型跟出版的本质联系在一起来讲的,中国是世界出版业发展最早的国家,有近3千年的 出版历史,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人就用甲骨、青铜、玉石等做记事材料。在3千年早期我们已经发现了竹简,如果从竹简这个书算起,我们中国的出版大体上可以 说有3千年的历史。

第一次转型我认为是在竹简帛书出现以后,如果最早叫做书的话,我认为最早的甲骨文、青铜、玉石作为中国人记载文字、传承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方 式,比如我们的甲骨文,甲骨文是1898年清朝末年我们发现的印书,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有多少片呢?最基本的估计是10万多片,有的说13 万片,有的说16万片,再商代的甲骨文来看,内容涉及到4大类21项,记载了社会生产、国家政治、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已出土的甲骨文到底有多少字, 我问李学勤先生,他是搞断代工程的,前天在电视里面又讲到出土的竹简,他讲大概我们的甲骨文有5千字以上,也有人认为是4千字左右。我认为这些甲骨文也有 存史记载的功能,如果从广义上讲,它也是我们传播知识和记载文化的一种书籍。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是写在竹简、木简和帛书上的书籍,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就是 成为书籍主要的载体,相对于商代的甲骨文来说,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重要的转型。把我们的内容由原来的甲骨文、石刻文字、青铜文字,转变为以一 个更方便的传播渠道和载体形式,刻在竹简上、木简上,写在帛书上。古代讲学富五车,我估计因为一册书是木简、竹简只能装好几本,也表明那个时候的载体不像 现在的纸介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