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找到管理会计eva
首页 » 资讯 » 工程机械 > 终于找到管理会计eva

终于找到管理会计eva

  发布时间 : 2023-01-31 14:38:33 8
内容提要
1管理 会计 eva 管理会计eva——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由Stern & Stewart咨询公司针对剩余收益指标作为单一期间业绩评价指标所存在的缺陷,开发出的注册商标为EVA
1管理 会计 eva

管理会计eva——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由Stern & Stewart咨询公司针对剩余收益指标作为单一期间业绩评价指标所存在的缺陷,开发出的注册商标为EVAQ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并在1993年9月的《财富》杂志上完整地将其表述出来。EVA是指一定会计期间企业使用一定量的资产创造的全部收益减去该资产使用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图片0]

EVA=调整的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产平均余额

上述公式中,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使用所有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EVA的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而在传统的会计方法下,很多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盈利,但股东财富不一定增长,因为会计利润计算过程中,只扣除了债务利息,而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实际上,只有企业利润超过股东的机会成本或资本成本,股东财富才真正增加了。

EVA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在EVA基础上的激励制度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有助于避免决策次优化

建立在EVA基础上的激励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EVA增加值的一个固定比例来计算管理者的货币资金,即把EVA增加值的部分按不同比例回报给管理者、企业员工,而且奖金不封顶。这样,EVA激励制度就把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者的利益在同一目标下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员工能够分享他们创造的财富,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将EVA与薪酬挂钩,使管理者与股东一样持有关注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心态,可以使经理人员像所有者一样思考和决策,从而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因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降低全社会的管理成本。采用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不会像采用投资报酬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那样,出现部门决策者放弃高于投资成本、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收益率的投资机会,从而避免决策次优化。

(二)扣除了全部资本成本的EVA,有利于克服传统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真正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在EVA准则下,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估标准,关键在于是否超过了资金成本。因而用EVA进行业绩评价与用常规的销售收入、会计利润或股票市值等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其排序结果大相径庭。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该公司从1987年开始正式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增加公司的经济增加值:一方面将公司的资本集中于盈利能力较高的软饮料部门,逐步摒弃诸如意大利面食、速饮茶、塑料餐具等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增加负债规模来降低资本成本,成功地使平均资本成本由原来的16%下降到12%.结果,从1987年开始,可口可乐公司的经济增加值连续6年以平均每年27%的速度增长,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同期上升了300%,远远高于同期标准普尔指数55%的涨幅。

2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却很少。管理会计因其采用了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技术而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好评,然而,当把这些理论和定量分析技术应用于实践时,却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被理论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优于财务会计的数量分析技术,如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虽然其科学性和精确性早已不容置疑,但实践中要用这些方法却因数据的难于收集或手工计算的麻烦而变得非常不现实。如何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当前企业环境的要求呢?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数量分析技术向实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西方学者管理会计的研究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英美等国不仅有财务会计师协会,而且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共同组成,研究比较容易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带有相当强的实际针对性,又使企业能够很快地应用到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而中国的学术界研究人员却很难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对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只是热衷于纸上谈兵,去建构一些抽象的、缺乏实验基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不是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是为“研究”而研究,结果导致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实用价值。其实,大量抽象数学模型的运用反而增加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复杂性,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由于管理会计不是纯经济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实地研究”的方法,深入企业去实地观察了解其管理系统的运作,弄清楚管理会计的分析技术应用于企业实际管理系统有哪些障碍,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进,增强其操作性。

3管理会计加强本土化研究

当前,理论界虽然已积极投身于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切实有效地开展了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本土化研究仍然不足,使得利用管理会计方法得出结论的解释力大受影响。因此,如何借鉴国外实证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消化、吸收其研究成果并针对中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实用性改进,已成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也要求我们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将国外管理会计的新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应中国企业实践的本土化管理会计成果;二是不断总结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中的各种创新和宝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实用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

4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尽管管理会计作为代会计学科中的分支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无论中西方,迄今都尚未形成主线清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当前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等等,新内容层出不穷,学科内容包罗万象,但也间接导致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缺乏系统性和主线不清;中国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缺乏严谨的结构,没有一条主线,给人以拼凑之感,而且还与财务管理的界限模糊;研究工作也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翻译和介绍上,虽然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已经开展,但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建设成果还很少,即使有,也难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因此,中国急需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立足中,国企业的实践和本土化问题,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而不是走“拿来主义”的路线,去介绍一些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无关中国企业“痛痒”的所谓前沿。其实,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都是以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求作为动因的,如标准成本制度的出现是基于制造企业对科学管理的渴求,财务会计“事后核算”带来的被动局面促使管理层采用预算控制,现代企业的代理关系导致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永远存在着利益冲突,责任会计可以提供相对满意的协调和解决途径。解决好管理会计的导向问题是科学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前提,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永远应该是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和空中楼阁式的数字模型。而是力求建立起便于广大财务管理人员理解运用和操作的理论方法体系。